首 页 > 搬家新闻

这么多好邻居,俺怎舍得搬家

    “去年,我们家终于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所新房子,那个小区的环境很好,但真到搬家的时候,我却舍不得走了,因为,像我们楼里这么好的邻里关系,真的太难找了。”说这话的,是家住八经街66号楼2单元4楼的居民张大姐,令张大姐不舍的,正是全楼26户居民和睦如一家的邻里亲情。
    两位老人和谐一栋楼
      要说2单元的居民们最敬佩谁,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:七楼的两位大爷,即75岁的陈大爷和82岁的廉大爷。
      1990年冬天,26户居民搬进了66号楼2单元。由于这栋单元楼的一至三层是露天楼梯,下雪天里,陈大爷老两口便早早地起床清扫楼梯。不一会,廉大爷也拿着扫把出来了,“我本来想出来把雪扫扫,可他们老两口六点钟就已经开始打扫了,说是别让那些上班上学的邻居摔跤。”而这样的“工作”,几位老人一干就是近20年。
      “平时家里的垃圾,我们都习惯打好包放门外,等第二天出门的时候带到楼下去。开始的时候,垃圾没了也没注意,后来日子久了,就觉得奇怪,怎么前一天晚上打包好的垃圾第2天就没了呢?我好事儿,第2天早晨站在门缝里看,7点钟左右,老廉大叔去早市买菜,顺手就把好几家的垃圾都带了下去……”6楼的杨女士说:“后来我还跟别的邻居聊过这事,大家知道后都特别不好意思,本来年轻人应该多干些,可是在我们这个楼,经常是两位大叔干活,本想让他休息下,我们来干,可是他们却说‘你们都忙,上班累,这点活我们还不能帮帮忙吗’。”
      66号楼前的马路以前坑洼不平,一到下雨天,雨水灌进每一个角落,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,有的老人没走好,一下子就跌进水坑里。两位老人还发现楼里很多孩子放学比较晚,进了小区后要摸黑走上一段路才能回家,而在这段没有路灯的地方,还发生了几起刑事案件,于是,陈大爷就将这些情况以文字的形式给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写了封信,廉大爷也郑重地签上了名字。
      不久,市领导就对这封信进行了批复。这一年里,坑洼的马路被修平整了,路灯亮起来了。“原来孩子放学晚,这段路又很黑,每天她放学回家,我都提心吊胆的,但我工作忙,又没时间接她。后来路灯安上了,这心里头啊,别提有多高兴了。”附近的居民一连几天嘴里都念叨着多亏了这两位老人。
      几年前,陈大爷发现,楼里的居民上班经常早出晚归,没有充足的时间看书读报,于是,老人家就在三楼的缓步台上抹上水泥,办起了黑板报。上到国家大事,下到丹东的发展,陈大爷把从报纸上看到重要新闻都摘录到黑板报上,版式设计也非常新颖,使得这份黑板报成了全楼居民获取信息的最便捷渠道。
    全楼居民:我们是一家
      虽然这是一栋有着近20年历史的老楼,但却很难发现岁月留下的痕迹。“在两位老人的带动下,我们楼里逢年过节便全楼出动,进行大清扫,从8楼开始,扫的扫,拖的拖,冲水的冲水,跟收拾自己家没两样,可热闹了。你看哪个老楼像我们楼这么干净,犄角旮旯都难找蜘蛛网和灰尘。”居民秦大姐乐呵呵地说。
      楼里有上学的孩子,有时候忘带了钥匙进不去家,只要是邻居们看到了,不管谁家,肯定要把孩子迎进来,吃的喝的拿出来,学习用的桌子腾出来。“楼里这几个孩子都是我们看着长大的,都跟自己家亲生的一样,谁有时间谁帮忙照顾呗。”2004年,楼里一户居民家的孩子高考, 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花几小时炖好了牛尾汤送给孩子。看到哪里有招聘,邻居们也都想着提醒刚毕业的孩子们。
      如果谁家忘记锁门,其他邻居看到了,一定会想办法通知,在主人没回来之前,就把自家门也开着,帮忙看家;赶上降压停水,8楼已经没水了,3楼4楼的居民就跑上楼给大家一桶桶地送水,从没有人在意过水费的多少;每年端午节,有不会包粽子的住户,只要买好米送到会包的人家,邻居们就帮忙包好蒸熟再送回来;楼里谁家有事,全楼几乎都出动帮忙。谁家老人病了,大家都去看望,比自己家亲戚都亲;夏天的夜晚,你端盘西瓜我拎俩苹果,楼顶凉席一铺,大家吹着微风聊着天;在别的楼里较难收缴的卫生费,在这里没有一户居民逃避;年三十,老人家们煮好浆糊挨家送去贴对联;大年初一,每户派出一个代表,年纪最大的领队,进行全楼大拜年……
      每当提起这栋楼的邻里关系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总有说不完的话,好似一股隐形的力量,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,并用行动印证了“远亲不如近邻”这句古话。
    版权所有:上海大众搬家搬场公司